傳統的養殖魚業、農業,終年勞碌卻賺不了多少錢,對鄉下農村子弟來說,這是個讓人想逃離的環境。離鄉多年,直至五年前在看到父親年邁身影,快扛不動魚飼料那刻,驚覺如果自己不回來接手,這片父親辛苦維持的漁塭將會消失。毅然決然回鄉接手家業,即便這是個看似沒有前景的產業!
回鄉承接養殖家業,從排斥、被動,到全心投入,歷經過中盤魚販的無情剝削、一夜之間整池魚隻暴斃的困境,更加堅定我們在「友善養殖」理念上努力。
「提供安全食材和對環境土地友善,是一件很基本的事。」
一般養殖戶一甲地放養3~5萬尾虱目魚,我們僅僅放養5千尾,這是不惜血本幾番測試後得出的最佳數量。讓虱目魚的生存空間變大後,活動力提高,虱目魚自然更健康,背肉也比較結實,不用增肥劑讓虱目魚有肥肚,ˋ回歸自然以海水養殖的長盈虱目魚擁有最佳模特兒身材!這樣的友善養殖工法,無需投藥就能有效降低魚隻生病的問題。
早期阿公那個年代的虱目魚是吃藻類與浮游生物長大,肉質嚐起來帶有一股淡淡的芝麻香,即老人家所說的「麻仔氣」,但現代化的高密度養殖方式以及為迎合消費者喜歡吃魚肚的需求,許多養殖戶使用增肥飼料,養肥魚肚,腹部油脂雖變厚,但過去那股特有的「麻仔氣」卻消失了。
大幅降低養殖密度,不用增肥飼料,尤其在收成期間,絕不使用電擊方式,我們在半夜用傳統的流刺網捕撈,避免驚嚇到虱目魚而影響口感。這只是為找回阿公年代的「麻仔氣」,花了無數心血,打造友善養殖生產環境,並成為全臺第一張歐盟認證的虱目魚養殖場;發展獨特的冷風乾燥技術,生產風味絕佳的魚乾,只為重現「麻虱目」的麻仔氣。並讓我們在2014年獲得農委會「水產精品海宴獎、「產銷履歷達人」及「十大好菜」三大獎肯定。
從事友善養殖,所背負的風險與成本遠遠高於一般漁民,但是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養殖漁業的價值,也才能帶給消費者最安心最有保障的商品。
「我們不厲害,只是比別人更用心。」我們希望消費者看到「旭海安溯」這個名字時,能認同這是安心的保障。
我們發願改變臺灣的養殖環境與市場機制,也希望能完整呈現虱目魚文化。參加比賽立志得獎的目的,是為讓更多人看見台灣的虱目魚,重新認識虱目魚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藉此鼓勵其他養殖戶一起加入友善養殖的行列,擺脫中盤魚販的所帶來的不對等剝削。
一般養殖池一年中有11個月蓄養虱目魚,而我們的魚池則只有5~6個月養魚,將剩餘的時間還給土地與大海。
當虱目魚逐批捕撈完畢,再運用長達2個月的時間「養水」,投入益生菌與微生物分解養殖過程的排泄物及飼料殘留產生的阿摩尼亞與亞銷酸等汙染物質,分解完畢再將乾淨無汙染的水還給大海。
排水後接著「養地」,讓池子曝曬2個月,不用石灰,只運用最天然的陽光殺菌,還給地球乾淨的土壤。待殺菌完畢後,海水再度引進池裡,此時仍不放養魚苗,得再等2個月「養水」,待海水中的汙染物質分解後,才投入魚苗,讓虱目魚在完全沒有污染的環境中成長。
不同於其他養殖戶施用除草劑解決池邊雜草叢生的問題,在相鄰的養殖池間鋪設柏油路以便車輛進出,我們不用除草劑,選擇讓強勢的野草「豬母奶」爬滿田梗,抑制其他雜草生長。不鋪柏油,選擇鄉親提供的蚵殼,磨碎後鋪成小路上,使周邊環境每個細節都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除了在養殖虱目魚環境上打造自然和諧共存的友善環境,我們也在同一魚池內混養多種物種,如牡蠣、紅杉、龍膽石斑等,以生物鏈方式自然養殖,讓物種自然共生循環。
在生物鏈循環下共生養殖的物種,會自然發揮其原生天性,並將品質發揮到極致。
另外在魚池架設承載能力高達20公噸的浮動碼頭,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展開"產地教育之旅",帶給消費者—「看的到,吃的到,玩的到的食農教育環境」。
打造以符合歐盟國際標準為指標的加工廠於2017完工,設有虱目魚加工室、屠宰室,全廠域以氣密式不鏽鋼岩棉庫板打造。
全廠工作場域維持15度C,另打造超低溫急速冷凍庫,可在30分鐘內中心溫度達到-18度,另設有-25度原料庫、成品庫,以及打造人貨分流通道、雙道管控連動緩衝區。
獨家研發冷風乾燥技術,在獨家研發的熟成室中讓魚類乾燥熟成,不僅保持原有肉質鮮度,也因這段時間的「熟成」,激發出各式魚類的自然風味。
熟成後的虱目魚的效果可使料理過程不易油爆、不會沾鍋,無需額外添加食用油,可透過魚隻本身的油脂乾煎,簡單料理即可起鍋。這就是我們所開發出全台唯一香煎不油爆的" 尊品虱目魚肚 ",許多不敢煎虱目魚的家庭主婦就可簡單料理出鮮美滋味。
另外還以虱目魚一夜干冷風乾燥、低溫熟成的獨門技術,額外研發鱸魚和龍膽石斑的一夜干,此種10低溫乾燥熟成技術,可減少魚肉20%水份,改變肉質和轉化胺基酸,使魚肉口感Q彈,用來煎、烤皆適合,顛覆過往鱸魚和龍膽石斑只用來煮湯的既有料理方式。